本文以“阻塞”“堵塞”等多组近义词为例,说明近义词辨析既要有必要性,又要有实用性,辨析词典的编写要为普通读者的工作、生活服务。辨析的对象、辨析的方法、辨析的结果都要有实用性。同中有异的或容易混淆的近义词才值得辨析。
近义词辨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人们正确使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提供参考。近义词辨析要针对意思相近词语使用时的实际问题,既要为使用者选词造句提供依据,又要为使用是否规范提供判断标准。也就是说,近义词辨析必须具有实用价值,要为普通读者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关于近义词辨析的实用价值,有学者做过研究。如曾昭聪(2004)认为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有多方面的价值,如可以纠补传统训诂的失误,可以纠补当代大型辞书的失误,可以纠补文化史研究的疏失,可以为古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有力的依据。马进武(2001)认为分清藏语近义词的差别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既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原文,又能使语言的表达准确生动,对阅读和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赵新、刘若云(2005)认为,供外国人使用的汉语近义词典的收词编组,应遵循“实用”和“宽泛”的原则。所谓“实用”,就是收常用的、外国人容易混淆的词(张博,2007),不收难度大的、生僻的、过于书面化或文学化的、不适合外国人学习和交际的词语;例句也要“实用”,要贴近实际生活,日常化、生活化,能够适应使用者的交际需要,不能太书面化、文学化,与实际生活脱节。
权威语文辞书通常会在释义时把意思相近的两个词的差别体现出来,但辞书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专门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是非常必要的。近义词辨析工作可以把近义词的差别明确化、系统化,也可以把辞书释义时概括掉的细微差别找回来,但更为重要的工作是找出近义词最容易混淆时的差别,这既是近义词辨析的关键点,也是辨析的实用价值之所在。
近义词最容易混淆的时候,是意义和用法“同中有微异”的时候。从相同用法里找出细微差别,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确实很难。本文以“阻塞”和“堵塞”等多组近义词为例,尝试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本文所用例句主要来自《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年)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LCU Corpus Center,下文简称BCC语料库)。为节省篇幅,少数例句经过了截断或压缩,标点符号也作了调整。
(一)近义词无辨析必要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组近义词之间差别太小、完全可以互换,没有多少辨析的价值。即使深入钻研,发现了极其细微的差别,对实际使用的引导作用也不大。如副词用法的“好歹”和“好赖”,二者可以互换,只不过“好歹”常见一些。“好歹”可以与“虽然”呼应,如:“我虽然没见过这种动物,好歹也听别人描述过。”“好赖”与“虽然”配合的情况要少得多。我们没有发现二者不能互换的情况,因此,二者没有辨析的必要。
第二种情况:尽量不拿同类虚词里最基本的成员与次要成员来进行辨析。如:“稍微”用来解释“稍稍、稍为、稍许”等,四者之间辨析的价值不大。
第三种情况:只有语体差别而且差别非常明显的不需要辨析。如“俺”和“咱”、“巴巴儿地”和“特地”,都是方言说法和普通话说法的差别。“拔擢”和“提拔”、“悲怆”和“悲伤”,都是限于书面语和不限于书面语的差别。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的“更其”书面色彩较重,“更发”是方言说法,它们和“更加”之间都没有辨析的必要。
第四种情况:语文辞书释义把近义词的语义差别说得很清楚的,不必再去辨析。如“个儿”和“个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可以看出其意义明显不同。“个儿”有三个义项:①身
![]() |
体或物体的大小。②指一个个的人或物:挨~握手问好|买鸡蛋论斤不论~。③〈方〉够条件的人;有能力较量的对手:跟我摔跤,你还不是~。“个子”有两个义项:①指人的身材,也指动物身体的大小。②指某些捆在一起的条状农作物:谷~|麦~|高粱~。因此,“个儿”和“个子”没有必要再进行辨析。
(二)比较实用的辨析方法
词的基本研究内容是词的形式、语义和语用环境。相应地,观察分析近义词的基本视角也是形式、语义和语用环境,具体包括搭配和分布、语义、感情色彩、语体等方面。考察来源差异有时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视角(李关学,1994;李兴艳,2016;李放、郝洪涛,2019)。如果说近义实词的辨析侧重于语义差别,近义虚词的辨析侧重于用法差别,那么,比较简单实用的辨析方法就是从搭配和分布、语用环境等方面来探寻近义词的语义和用法差别。
近义词的搭配和分布有不同,其语义和用法一定有差别,这是绝对的;近义词的搭配和分布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同的,其语义和用法也有差别,这是相对的。近义词搭配和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一致性,常常可以通过变换等方法来揭示它们内在的差别。在辨析近义词时,既要重视搭配和分布不同的绝对性,也要兼顾搭配和分布在一定范围内一致的相对性。
辨析语素也是辨析近义词的常用方法。如“耿直”和“正直”,“耿”是光明、直爽的意思,“正”是正义、公正的意思,“耿直”偏向光明磊落,“正直”偏向富有正义感。再如“隔阂”与“隔膜”,“阂”是障碍、阻隔不通义,“膜”是体内的薄皮组织或薄皮,“隔阂”侧重难以沟通,“隔膜”意思是隔着一层皮,侧重不亲密。但这种情况通常对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连“耿”“阂”的意思都知道,按道理也应明白“耿直”“隔阂”的意思。因此,通过辨析语素来辨析近义词显得不太实用。更何况语素的意义不一定能对词的整体意义产生较大影响。如“耿结”指郁结在心头的烦恼,其词义和“耿”的语素义并无直接的联系。
(三)最实用的辨析是贴近人们工作、生活的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辨析是为读者服务,不能跟工作、生活脱节。因此,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而又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辨析起来实用性最大。如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根本”和“基本”的混用问题,因为二者都可以跟“差别、策略、矛盾、方针、保证、要求、出路、变化、观点、权利”搭配。那表义上有何不同呢?“根本”侧重于关键性的、决定性的、前提性的;“基本”侧重于最基础的、最起码的、必须具有的。国家的宪法是“根本法”,其他的法律都要根据它来制定。“基本”还可以跟“知识、工资”搭配,“根本”则不可以,因为知识和工资没有根本可言。越是重要的内容,“根本”和“基本”的使用越是要慎重。如:
(1)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人民日报》2017-10-28)
(3)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人民日报》2017-10-28)
无疑,上述句子中“根本”和“基本”的使用都是慎重而又准确的。
旅游景点里,我们经常会碰到“故居”和“旧居”的使用问题。“故居”偏向于指有一定地位、名望且已经故去的人曾经住过的房子,含有尊敬的色彩;“旧居”则没有这种心理偏向,无地位名望、仍然活着的人从前住过的房子,也可以叫旧居。例如:
(4)福州市名人辈出,市政府已确定的严复、林则徐等名人故居20多处,大多数也已年久失修,岌岌可危。(BCC语料库)
(5)阔别旧居60年的犹太老人重归故里,与昔日老邻居回忆往昔,不禁感慨万千。(BCC
语料库)
前一例中的“故居”,居住人是早已离世的名人,不宜换用“旧居”;后一例中的“旧居”,居住人还活着,不能换成“故居”。
生活中,“故乡”和“家乡”也经常存在使用上的问题。“故乡”是自己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是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故乡”只涉及自己,因此可以把自己长期生活、工作的某个地方说成“第二故乡”;“家乡”涉及自己的家庭,因此不能说“第二家乡”。“故乡”可以引申指物品产地,如“这里是茶叶的故乡”;“家乡”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形成一种风格,可以说“家乡菜、家乡特产、家乡口音”。
我们经常听到“欢迎光临”,这是因为“光临”针对的是客人,含尊敬色彩,包括来客、来宾和顾客,光临的场所可以是商业机构、单位和住处。但“欢迎光顾”就不能随便说,“光顾”针对的只是顾客,含礼貌色彩,光顾的场所限于商业机构。如果描述小偷经常偷某个单位或住处,可以戏谑地说成“小偷频频光顾”,但不能说成“小偷频频光临”。请看下面的例子:
(6)*不能晒啊!要被小偷光临了!糟糕了!(BCC语料库·微博)
(7)*早上起来,一看衣服全没了,小偷昨夜光临。(《人民日报》2002-10-03)
上例中这种情形,通常应该用“光顾”跟“小偷”搭配。
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主要是靠组配体现出来的。近义词如果在不同的组配中不能互换,就能体现差异。本节用几组近义词的辨析来说明这类差异。
(一)引进动作对象的介词“给”“替”“为”
“给”“替”“为”用做介词,都能引进动作的对象,如“老师给/替/为学生上课”。但引进心理动作的对象时,不用“给”。如“替她担忧”“多替年轻人想想”“观众都替演员着急”里,“替”都可以换成“为”,却不能换成“给”。例如:
(8)*我努力于批评的研究,常给自己的头脑和胸怀担忧。(歌德《浮士德》译文)
(9)*两个人在一起,本来就要互相尊重互相给对方着想互相让步的,但干嘛就得让自己变得卑微变得犯贱啊。(BCC语料库·微博)
例中用“给”引进“担忧”的对象“自己的头脑和胸怀”、“着想”的对象“对方”,都是不妥当的,“给”应该换成“替”或“为”。
当动作行为对所关涉的对象有帮助时,用“为”或不能成立,或意思发生变化。如“去车站我也不知道怎么走,稍等,我替你问问”中,“替”不能换成“为”;而“钱我替你存着”中,如果把“替”换成“为”,意思就发生了变化。
(二)引出事实的“固然”和“虽然”
“固然”和“虽然”都可以跟“但是”“可是”“却”等配合,先引出事实,以衬托下文,如“固然/虽然有心,却已无力”。但“固然”侧重肯定事实,“虽然”侧重让步。
肯定一个事实后,“固然”表示另一个事实也应承认,“虽然”不能这样用。例如:
(10)拿到冠军固然(*虽然)好,没拿到也不必气馁。(《现代汉语大词典》用例)
(11)考上研究生固然(*虽然)好,可是参加工作也不错。(《现代汉语大词典》用例)
有时“固然”与“更”呼应,表示接着说的另一事实意思上更进一层。例如:
(12)解答知识难点固然(*虽然)重要,但是解决思想上的疙瘩更为迫切。
例中前后分句的转折关系里包含着递进,这种情况下用“固然”比用“虽然”顺畅。
(三)对象不同的“关心”和“关怀”
“关心”和“关怀”的差别,可以通过搭配的不同来体现。例如:
(13)干部战士一想起周总理时刻关心前线的对敌斗争,关怀(/关心)前线的战士,心情格外激动。(《人民日报》1977-01-10)
(14)关心(*关怀)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难排忧。(《人民日报》2000-11-06)
(15)他就是这样,关心他人胜过关心(*关怀)自己。(《人民日报》1991-12-05)
例(13)是干部“关怀”战士,可以换成“关心”;例(14)“关心”的是“群众疾苦”(是事情而不是人),不能换成“关怀”;例(15)“关心”的是关心动作的发出者,“自己”指向“他”,不能换成“关怀”。这些搭配情况说明二者之间主要有两点差别:①“关怀”主要对人,而且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强对弱;“关心”对人、对事都可以,而且没有上下、长幼、强弱的限制。②“关心”的对象可以是关心动作的发出者,“关怀”的对象不能是关怀动作的发出者。请看下面的说法:
(16)*她的心仍如一团烈火,关怀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改革大业的得失。(《人民日报》
1999-03-12)
(17)*铁路局京二组全组人员精神振奋,昼夜操劳,体贴入微地关怀着每一个旅客。
(《人民日报》1984-10-03)
例(16)“关怀”的对象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改革大业的得失”;例(17)“关怀”的对象是“每一个旅客”。例(16)的“关怀”不是对人;例(17)车组人员和旅客是平等关系,不是上对下的关系。这两例中“关怀”的用法都是不合适的,应换成“关心”。
最能体现一组近义词语义细微差别的是它们跟同一个对象组配的时候。为了细致深入地分析问题,本节主要以“阻塞”“堵塞”与“交通”的组配为例,来观察二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找出“阻塞”和“堵塞”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并分析二者混用的原因。
(一)“阻塞”和“堵塞”已有辨析的不足
“阻塞”和“堵塞”,许多词典都进行了辨析,如刘叔新(1987)、贺国伟(2005)、朱景松(2009)、程荣(2018)等。各家词典比较这两个词的不同时,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
第一,语义上有差别。表示不通畅,“堵塞”比“阻塞”程度更深。
第二,适用范围有差别。“堵塞”可用于道路交通、门洞、管道、水道等,“阻塞”主要用于交通道路。
上述各家词典指出了两个方面的差异,但也忽视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已有辨析忽视了“阻塞”和“堵塞”语法上的明显差别。二者都可以用做及物动词,但“阻塞”还可以用做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阻塞”时分两个义项:一个是不及物用法的意思(有障碍而不能通过);一个是及物用法的意思(使阻塞)。但“堵塞”只有一个义项,表示阻塞洞穴、通道等使不通,是及物动词用法。“阻塞”的两种用法,举例说明如下:
(18)以往几千年,这一带山岭阻塞,十分荒寒。(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
(19)断壁残垣和散落满地的破砖烂瓦阻塞了交通。(《人民日报》1981-07-21)
例(18)“山岭阻塞”是主谓短语,是“阻塞”的不及物动词用法,表示有障碍而影响通过;例(19)“阻塞了交通”是动宾短语,“阻塞”是及物动词用法,实际上是使动用法,表示“使……阻塞”的意思。
“堵塞”只有及物动词用法,例如:
(20)祭扫时,严禁占用、堵塞安全出口。(《人民日报》2020-04-04)
(21)6月10日9时许,由于通风口堵塞,汉州路地下管廊综合舱第五分区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标准,传感器监测到这一异常情况后立即自动预警。(《人民日报》2020-07-10)
例中“堵塞安全出口”是动宾短语,“通风口堵塞”是主谓短语,“安全出口”“通风口”都是
“堵塞”的对象。
“阻塞”和“堵塞”语法上的差别可以通过例(18)和例(21)体现出来。比较如下:
山岭阻塞≠*山岭被阻塞≠*阻塞山岭(“山岭”是“阻塞”的障碍物)
通风口堵塞≈通风口被堵塞≈堵塞通风口(“通风口”是“堵塞”的对象)
其次,已有辨析忽视了“阻塞”和“堵塞”都可以用于道路交通时的差别。二者都可以用于道路交通,这是二者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是辨析的关键点,如果没有突出这个方面的差别,辨析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二)“阻塞交通”与“堵塞交通”
如果模糊“阻塞”和“堵塞”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阻塞交通”与“堵塞交通”就经常可以互换。即使造成交通不畅的障碍物相同或相近,也是有时用“阻塞交通”,有时用“堵塞交通”,看上去是任意的。从《人民日报》里的用例看,造成交通不畅的障碍物常见的是下面几种情况:①路边摊儿或马路市场;②人、牲畜等;③各种车辆;④晒在公路上的粮食;⑤积雪、树枝等。例如:
(22)a.摊贩随处摆摊,阻塞交通。(《人民日报》1994-08-11)
(22)b.有些业户只图自己方便,把摊儿摆到墙外的马路上,经常堵塞交通。(《人民日报》
1999-12-23)
(23)a.厚重的积雪阻塞交通。(《人民日报》2019-01-10)
(23)b.大雪堵塞交通一直非常令人头痛。(《人民日报》2004-11-18)
例中a、b是相同的使用环境,a句用“阻塞交通”,b句用“堵塞交通”,说明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任意选用。是不是“阻塞交通”与“堵塞交通”的语义十分相近,似乎没有区别?细究起来,还是有差别。
首先,“阻塞”造成不通畅的程度比“堵塞”要轻。刘叔新(1987)认为“阻塞”强调使受阻,“堵塞”强调使无空隙可通过;贺国伟(2005)认为“阻塞”突出不使正常通过,“堵塞”突出不能通过。这些观察是精准的。医学上也注意这种程度差别,如“动脉阻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证”等医学术语里,“阻塞”不能换成“堵塞”。
“阻塞”并非表示绝对不能通过,走走停停、速度缓慢,都是阻塞的常见表现。下面的例子也能说明“阻塞”包含的不通畅程度没有达到停滞的地步。
(24)疏导由非典引发的阻断、阻塞交通事件778起。(《人民日报》2003-06-02)
例中的情形是“阻断”与“阻塞”并举,“阻断交通”主要是造成车辆无法前行,而“阻塞交通”主要是造成行车速度缓慢,耗费了时间。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这么看待例(22)(23)里的情形:说话人根据交通不畅的程度来选择用“阻塞交通”还是用“堵塞交通”。程度不高用前者;程度很高通常用后者,也可能用前者。这是二者混用的根本原因。如果用交通不畅的程度差别来衡量“阻塞”和“堵塞”的实际使用情况,还是能发现有些用法并不是很合适。例如:
(25)这时,默弟尔一家地方医院的工作人员却因与院方发生矛盾,迁怒于冬奥会,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实行“蜗牛行动”,故意开慢车堵塞交通,使得国际奥委会成员迟迟难到会场,27公里路跑了1小时。(《人民日报》1992-02-10)
(26)这些农贸市场占据公路,严重地堵塞交通。短短65公里的路程,汽车竟行驶了4个半小时!(《人民日报》1983-12-22)
(27)最近,我看到一些城镇给个体运输专业户车辆安排的停车点,不是在繁华的街道旁,就是在国营汽车站的大门口,往往堵塞交通。(《人民日报》1986-04-03)
(28)北京天通苑附近散发制假小广告堵塞交通路难行(《人民日报》2004-11-09)
例(25)(26)都是表示车辆因受阻而行驶缓慢,耗费了很长时间,并不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用“阻塞交通”比用“堵塞交通”合适;例(27)停车点的位置安排得不妥当,应是“阻塞交通”而不是“堵塞交通”;例(28)是一篇报道的标题,其中的“路难行”说明并未达到堵塞交通的程度,用“阻塞交通”更准确。
其次,法律上一般只存在“堵塞交通”的说法。例如:
(29)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30)极端激进分子采取违法暴力冲击手段设置路障、堵塞交通、包围政府总部、暴力冲击警方防线、对维持秩序的警员肆意侮辱。(《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18)
法律上采用“堵塞交通”的说法,与“堵塞”造成交通不畅的程度高有关(造成严重后果),也可能与“堵塞”的主观故意行为更突出有关。朱景松(2009)就强调“堵塞”可以表示人有意封堵。主观故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法律绝对禁止的。
(三)“交通阻塞”与“交通堵塞”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阻塞”里“阻塞”是不及物动词用法,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交通不便,没有通公路、铁路,暂且称之为“交通阻塞1”;二是交通道路上有障碍物导致交通不畅,暂且称之为“交通阻塞2”。简单地说,“交通阻塞1”意味着没有交通道路,而“交通阻塞2”意味着有交通道路。这是二者最明显的差别。例如:
(31)除了少数交通阻塞的原始森林外,就是亿万亩赤裸裸的荒山。(CCL语料库·1994年报刊精选)
(32)每当道口放行时,人车互不相让,犹如洪流一般涌上铁路线,因此引发交通阻塞。(《人民日报》1995-12-27)
例(31)里“交通阻塞”是指交通不便,没有交通道路,属于“交通阻塞1”;例(32)里“交通阻塞”是指交通不畅,虽然有了交通道路(马路和铁路),但“人车互不相让”,形成障碍,造成交通拥堵,属于“交通阻塞2”。
“交通堵塞”只有一种情况:交通道路上有障碍物导致交通停滞。例如:
(33)部分工人还冲到附近马路上,一度导致周边交通堵塞。(《人民日报》2016-09-27)
例中,交通道路是“马路”,“部分工人”在马路上形成障碍,造成交通停滞。
“交通阻塞1”不能跟“交通堵塞”互换,如不说“交通堵塞的原始森林”。“交通阻塞2”和“交通堵塞”有不少共同点,如都有交通道路,都存在障碍物。因此,如果忽略交通不畅的程度差别,二者可以互换,如“一度导致周边交通堵塞/阻塞”。
其次,我们观察到“交通阻塞”后边带时间补语时,前边需要出现“造成、导致、使”之类的致使义动词。例如:
(34)王海贵等动手打人,致使这位顾客的上、下唇颌粘膜淤血和多处软组织挫伤,并造成交通阻塞十分钟之久。(《人民日报》1986-06-12)
(35)几天后的晚上,瑞典电视台有一则当天的新闻,报道一只水鸭带着几只小水鸭在横过一座大桥时,使交通阻塞了10分钟。(《人民日报》1991-09-08)
例中,如果去掉“造成”“使”,句子难以成立,不仅如此,句法上也有限制。例(34)“造成”与上文的“致使”构成递进关系(用连词“并”显示),句法上不允许删去“造成”;例(35)对“使”没有句法上的要求,按理可以去掉“使”,但“交通阻塞+时间补语”不能独立成句,如不能单说“交通阻塞十分钟”,前边用上“使”或“造成”“致使”就可以成立了。
“交通堵塞”后边带时间补语,并不一定需要出现“造成、导致、使”之类的致使义动词。例如:
(36)常常是一车出事故,交通堵塞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人民日报》1984-08-16)
例中,“堵塞”后边的时间补语是“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交通堵塞”前边也可以添上
“造成、导致、使”之类的致使义动词。
因此,如果不出现致使义动词,能带时间补语的只能是“交通堵塞”。例(37)用法是不妥当的,应该把“交通阻塞”换成“交通堵塞”。
(37)*有两个年轻人在马路当中一溜铺开了十多米长的鞭炮,“乒乒乓乓”燃放起来,沿线的交通可就遭殃了,109、730路公交车,加上出租车、社会车辆和行人只能停下,交通阻塞了十来分钟。(《文汇报》2002-02-11)
如果不出现致使义动词,“交通阻塞”就很少能带补语。如果要表示程度高,常见的是把
“严重”放在状语位置,说成“交通严重阻塞”。
值得提及的是,我们还注意到“交通阻塞”和“交通堵塞”的另外一个细微差别。二者表示交通不畅,都涉及某个范围。“交通阻塞”涉及的范围是不能计量的,如可以说“造成了整条街的交通阻塞”,但不说“造成了3公里的交通阻塞”,而“交通堵塞”涉及的范围是可以计量的。例如:
(38)一辆地方运盐卡车不慎滑入桥下,造成近10公里的交通堵塞。(《人民日报》1997-10-09)
相比较而言,“阻塞”比“堵塞”的书面色彩要重一些,“堵塞”更靠近口语。日常生活中,我们形容交通不畅常常用“堵”,如“太堵了”“堵车了”。这应该对“堵塞”的使用频率有所影响。我们统计了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里“阻塞”与“堵塞”的使用条数,其中“阻塞”是1878条,“堵塞”是8706条(统计时间为2020年12月12日),后者的数量超过前者4倍。从统计数据看,人们偏向使用“堵塞”。但靠近口语并不是导致“堵塞”使用频率高的唯一原因。具体分析后就会发现,人们形容交通不畅时常常夸大了实际情况。即使交通不畅的程度不高,也可能选择“堵塞”来表达。请比较:
(39)私家车长期占用、堵塞消防通道也屡见不鲜,以往多由消防部门在安全检查时予以提醒、清理。(《人民日报》2020-08-13)
(40)有的团队“讲师”嗓门很高,形成不良示范;有的还放任孩子们喧哗吵闹,甚至堵塞安全通道。(《人民日报》2020-08-21)
例(39)是“私家车”占据消防通道,达到了不能通行的程度,用“堵塞”来表述;例(40)是“孩子们”在安全通道喧闹,达到不便通行的程度,并没有达到堵塞的程度,却也用“堵塞”来表述,这与说话人的心理有关。说话人觉得安全通道保持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通道上有任何障碍都是不能容忍的,因此,主观上把孩子们在安全通道喧闹的负面影响提高到严重程度,表述时选用“堵塞”而不用“阻塞”。
交通不畅会造成负面心理,表述时常选择“堵塞”夸大实际程度。长期如此,可能造成“堵塞”的语义发生变化(既可以表示不能通行,也可以表示难以通行),也可能导致“阻塞”用法的萎缩。目前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趋势,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愿意说“鼻子堵塞”“鼻腔堵塞”,而很少说“鼻腔阻塞”,不会说“鼻子阻塞”。
(二)心理距离与口语里“爸爸”“父亲”的选择倾向
有些亲属称谓词,口头上通常不用于面称,但书面上可以用于面称,如“父亲”。口头上面称父亲用“爸爸”。我们注意到口头上用“父亲”面称的特殊情形。例如:
(41)他毫无必要地拖长每个句子的尾音,避免使用“爸爸”这个字眼,甚至有一回他改口为“父亲”———当然,说的时候含含糊糊的,像是从齿缝里发出的。(BCC语料库)
(42)也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开始较少在别人面前谈及爸爸———因为我认为,自己也已经茁壮成长为一个“男子汉”,而一个独立、自尊的男人,是没有必要多费口舌去谈论另一个男人的———即使偶尔提起他,我也已颇显“成熟”地将“爸爸”改称为“父亲”了。似乎也正是从这一天始,那个被我改称为“父亲”的男人,对我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不加掩饰地用慈爱的眼光笑眯眯地望着我,也不再宽容随和地以沉稳的口吻慢悠悠地鼓励我;有时,面对我所取得的成绩,他甚至还故意表示出一种淡漠。(《文汇报》2003-06-13)
(43)他的嗓音浊重沙哑,而且在颤抖,“父亲,”他说。“我从小……没有父亲。我多少年把什么父亲忘得一干二净。那个人把我妈甩啦———这个狗杂种。”他恶狠狠地骂了一句,然后牢牢地闭上了嘴。(张承志《北方的河》)
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称呼“父亲”还是称呼“爸爸”,说话人跟父亲的心理距离不一样:称呼“爸爸”体现亲密,称呼“父亲”显示疏远。称呼“父亲”比称呼“爸爸”的心理距离大。说话人自己长大了,跟父亲有了心理距离,可能因此从“爸爸”改口称“父亲”,例(41)(42)属于这样的情形;孩子与父亲分开很久,有陌生感,甚至憎恨父亲,不愿意用“爸爸”称呼父亲,例(43)属于这种情形。
笔者对这种心理距离比较了解。笔者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父”,跟周边普遍用“大”称呼父亲完全不同。这是笔者父亲人为导致的结果。笔者母亲带着笔者同母异父的哥哥嫁给父亲,父亲觉得哥哥不是亲生骨肉,不能喊他“大”,就要求哥哥喊他“父”,以示区别。结果笔者和弟弟妹妹这些父亲的亲生骨肉也跟着哥哥叫“父”而不叫“大”了。因此,在可以选择的时候,称呼“爸爸”“大”,还是称呼“父亲”“父”,确实是有心理差别的。
(三)说话人的心理准备与“恰好”“恰巧”“恰恰”的使用倾向
使用者的心理在虚词运用上更加突出,它是观察近义虚词用法差别的一个重要角度。如“恰好”“恰巧”和“恰恰”这三个副词,都能表示正好(如此)。三者的侧重点不同:“恰巧”侧重表示意外的巧合;“恰恰”侧重表示肯定、认定;“恰好”侧重表示两相符合、正好如此。侧重点只是一种偏向,并非绝对只能这样用。例如:
(44)他做梦也没想到,暗中帮助他的不是别人,恰恰(/恰好/恰巧)就是自己一直较劲的老对手!(《现代汉语大词典》用例)
例中用“恰恰”更为准确,不过并不是绝对不能用“恰好”和“恰巧”。这三个副词属于评价性语气副词(史金生,2003),主要用于命题之外,表示说话人对于命题的主观态度,仅从语义角度来辨析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们与说话人的心理密切相关。
这三个副词都可以修饰同一个动词,但说话人的心理准备存在差别。例如:
(45)a.恰好碰到老王,就把钱还给他了。(本来就要还钱给老王)
(45)b.恰巧碰到老王,就请他跑一趟。(有多人都可以做此事,包括老王)(45)c.恰恰碰到老王,只好上前打个招呼。(不想碰到老王,还是碰到了)三者还可以修饰同一个数量词,说话人的心理准备也有所不同。例如:
(46)a.随手一抓,用秤一称,恰好一斤。(原本就打算只买一斤)
(46)b.随手一抓,用秤一称,恰巧一斤。(随手抓一向不准,这次只是碰巧)(46)c.随手一抓,用秤一称,恰恰一斤。(随手抓一向很准)
例(45)(46)对比了a、b、c三种情况的差别,这说明从使用者心理角度寻找近义词之间的用法差别,有时会取得不错的辨析效果。
近义词辨析,既要有必要性,又要有实用性。一组近义词之间差别太小、完全可以互换,没有多少辨析的价值(如副词“好歹”和“好赖”);语文辞书释义把近义词的差别说得很清楚的(如“个儿”和“个头”),没有必要辨析。同中有异的才值得辨析,容易混淆的才值得辨析。
紧扣“在相同基础上进行辨异”这个思路,把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搞清楚,既是难点,也是亮点。辨析之前,先要寻“同”,以说明辨析的必要性,如“阻塞”和“堵塞”都可以用于交通。先找到它们之间可以互换的情形,并从语义、句法或语用角度加以概括;找到造成混用的源头,并对成因进行分析。有“同”之后,再找“异”(尤其是“微异”),“异”必须是不能相互替换的。近义词语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主要靠搭配和分布揭示,但不能局限于此,使用者心理也会对近义词的使用产生影响,进而形成差异。
本文强调近义词辨析应该为普通读者服务,最好选择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近义词进行辨析。辨析的对象、辨析的方法、辨析的结果都要有实用性。这并不意味着近义词对比的基础研究没有实用性和必要性。本文只是想说明不能忘了近义词辨析的初衷———为普通读者的工作、生活服务。
文字一体化方案提供商,编辑校对,文字润色,专业校对,校对公司,上海天碧-编辑校对网
电话:021-60781545
手机:135-8560-0696(王先生)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明中路1777弄27号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