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成语错

同或形似别字,错用原因主要是不明了成语的含义。例如:
⑴“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表面看,是“征”错作“证”,其实问题出在对“旁”字含义的误解上。
旁是个多义字。本义“广泛”,别义“侧边”。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征是传承字,义为“走远路”,又兼作“徵”的简化字,义为“搜集”。“旁征(徵)博引”的含义是:广泛搜集,大量引证。人们对“旁”字的含义,只知“侧边”而不知“广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⑵“走投无路”错作“走头无路”
走字古今含义不一样。走的金文和小篆都是会意字,上大下止,大,表示人甩开双臂,止,即趾,代表脚,大止组合,甩手迈腿,会意为“疾行”,即跑、奔。现代意义的“走”,古代称作“步”。投,也是会意字,由手和殳组合而成,殳,古代一种投掷兵器,用手掷殳,会意为“向目标掷去”,引申为“前去”。走投,意思是“奔去依靠别人”。本想投靠,却无人接纳,因而陷入绝境。这就是“走投无路”的含义,不是“走到头发觉无路可走”。
⑶“一筹莫展”错作“一愁莫展”
筹,本义“壶矢”,即投壶用的竹签。投壶是古代的一种游戏,以投筹多少定胜负。筹字因而有了“计数之具”的含义,如“筹码”。又引申为“计策、办法、设法”,如“运筹维幄”“筹划”“筹措”。“一筹莫展”中的“筹”含义是“办法”,“一筹莫展”即一点办法也没有。不是一发愁就无法施展。
⑷“一诺千金”错作“一诺千斤”
诺:承诺。成语“一诺千金”有个典故:西汉时楚人季布,为人豪爽仗义,说到做到,楚地流传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这句谚语演变为成语“一诺千金”,比喻做人信用极高。“千金”指的是“价值”,“千斤”指的是“重量”。“一诺千金”用“千金”比喻诚信的价值。
⑸“趋之若鹜”错作“趋之若骛”
骛、鹜都是形声字。表音的声旁都是“敄”,故同音。但表义的形旁不同:“骛”从“马”,“鹜”从“鸟”。这“马”和“鸟”决定着骛、鹜含义的本质区别。骛从马,本义“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鹜从鸟,即“鸭子”。“趋之若鹜”语出《史记·货殖列传》:“走死地如鹜者,其实为财用耳。”意思是:像成群鸭子一样不顾死活地往前奔的人们,其实是为了牟取钱财。后世演变为成语“趋之若鹜”,比喻成群的人争先恐后地追逐某一不正当事物。
  
⑹“言简意赅”错作“言简意骇”
赅,音ɡāi。《正字通》释义为“兼该”,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包括”和“完备”。“言简意赅”的意思就是: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骇,音hài,《说文解字》释义为“惊”,即惊吓、震惊。如“惊涛骇浪”“骇人听闻”“骇然失色”。
⑺“不落窠臼”错作“不落巢臼”
巢和窠,都是鸟窝,但“窠臼”并非鸟窝,它的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多用以形容文章或艺术品缺乏独创性。“不落窠臼”则反其意:与众不同。写成“不落巢臼”就不知所云了。
⑻草菅人命”错作“草管人命”
菅,音jiān,会意字,从草从管(省笔作“官”),一种茎如细管的茅草,叫做“菅茅”。菅是野草,没有价值,古人用“草菅人命”形容任意杀人。这句成语出自《大戴礼记·保传》:“其视杀人若芟(shān割草)草菅然。”意思是:视杀人如同割茅草。
管,形声字,从竹官声,据说是黄帝时代的一种竹制六孔乐器。后世将竹制管状乐器,如笛、箫、竽、笙统称“管乐”。现代将凡是由管中空气振动而发音的乐器均称“管乐”。管乐的特征是:细长中空。于是人们将具备“中空”特征的东西都称作“管”,如“钢管”“水泥管”“血管”。管字后来又引申出“掌管”“管理”“管制”“管教”等义。“管”和“草”不相干。
⑼“针砭时弊”错作“针贬时弊”
砭,古代的石针。砭和针,都是古代治病的工具,都是名词。“针砭”做动词用,当“指出”讲,“针砭时弊”即指出当前社会的弊病。贬,会意字,“贝”(货币)“乏”合体,会意为“货币购买力下降”,即贬值。引申为降低官职(贬职),又表与褒相对义(贬义)。砭、贬同音但义异。
⑽“自暴自弃”错作“自抱自弃”
“自暴自弃”出自《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暴:糟蹋;弃:放弃。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若背弃仁义道德,就无异于自己糟蹋自己。后世用作成语,泛指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原因之三,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
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语含有典故,不知典故就不明含义。这是误用别字的重要原因。例如:
⑴“墨守成规”错作“默守成规”
“墨守”即墨子之守。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得知,前去劝阻。楚惠王不听劝阻,墨子便当场与鲁班较量攻守。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因为墨子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作“墨守”。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⑵“再接再厉”错作“再接再励”
“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便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这时,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但是,它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各自在地上磨喙。孟郊见此情景,脱口而出两句诗:
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再接”,再斗;再砺,再磨砺;磨砺是准备再斗。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作“再接再厉”。“再接再厉”比喻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厉”后来被“砺”取代,改义为“严格,猛烈”。人们不知厉字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作“励”。励,义为“劝勉,振作”,无磨砺义。
  ⑶“黄粱美梦”错作“黄梁美梦”
“黄粱美梦”原作“黄粱一梦”,典出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作者在文中讲了一个故事:卢生在邯郸旅店里遇到道士吕翁,两人交谈之时,卢生自叹穷困。吕道士从囊中取出青瓷枕,让卢生枕着睡觉。这时旅店主人正在做黄粱(小米)饭。卢生很快进入梦乡,在梦境中享尽荣华富贵。卢生一觉醒来,店主的黄粱饭还没煮熟。苏东坡将这个典故用在诗里:“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紫绶:最高一级系印丝带,指高官和权势。三公:古代朝廷权位最高的三个大臣。)后世把“黄粱一梦”作为成语,比喻虚幻的梦境。
⑷ “世外桃源”错作“世外桃园”
“世外桃源”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世外幽境,那里土地平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人们与世隔绝,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世用“世外桃源”比喻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⑸“罄竹难书”错作“磬竹难书”
罄,会意字,从缶从殸(磬省石)。缶,瓦罐;磬,一种打击乐器。瓦罐本是盛物用的,却挂起来当磬敲,表示“缶中空”,会意为“尽”。“竹”,竹简,汉代以前的书写材料。“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李密是隋末瓦岗寨起义领袖,他写了一篇檄文,列举了隋炀帝十大罪状之后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下来做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行;把东海的水都放过来,也洗不尽隋炀帝的罪恶。后世将这句话缩略为成语“罄竹难书”,形容罪大恶极。
⑹“悬梁刺股”错作“悬梁刺骨”
“悬梁”和“刺股”,出自两个典故。“悬梁”典出《汉书》:“(孙敬)好读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刺股”典出《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世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
  ⑺“一鼓作气”错作“一股作气”
“一鼓作气”典出《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公(鲁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鼓,战鼓,此处做动词用:擂鼓进兵。作气,振作士气。后世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士气高昂时而一举成事。
  ⑻“美轮美奂”错作“美仑美奂”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美轮美奂”有两了限制词:轮,奂。即轮美奂美,故又省作“轮奂美”。轮:古代圆形粮仓,形容高大。奂:众多。众多粮仓矗立,高大宏丽,所以说“美轮美奂”。仑,义为“条理”。错作“美仑美奂”就不知所云了。
  ⑼“滥竽充数”错作“滥芋充数”
竽,古代的一种竹制乐器。“滥竽充数”语出《韩非子》,说是有位南郭先生,拿着竽混进乐队,装模作样地“吹竽”。后来要他独奏,终于露了马脚,原来他不会吹竽。后人用“滥竽充数”这个典故,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芋,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食用,叫做“芋头”。
⑽“川流不息”错作“穿流不息”
“川流不息”语意本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意比喻时光永无休止地流逝。“川流不息”比喻的不是“时光流逝”,而是“行人、车马、船只连续不断”。穿,本义“破、透”,“水滴石穿”即本义。由“透”引申为“通过”,如“穿行”,但没有“连续不断”的意思。

文字一体化方案提供商,编辑校对,文字润色,专业校对,校对公司,上海天碧-编辑校对网

电话:021-60781545

手机:135-8560-0696(王先生)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明中路1777弄27号602